近年来,谷歌广告不断升级其AI功能,意在帮助广告主提升广告效果并降低运营成本。这些AI功能包括不限于:
- 智能竞价:通过机器学习动态调整出价策略,以最大化转化价值或降低每次转化成本(CPA)。
- Performance Max:自动化广告,允许AI优化不同平台(搜索、展示、YouTube等)上的广告分配。
- 生成式图片工具:能够自动生成广告标题、描述、图片和视频,以提高创意制作效率。
- Google Analytics 4:通过AI分析提供更智能的AI洞察和预测。
- 需求开发广告(Demand gen):它是 AI 赋能的全新广告系列,通过引人入胜且具有视觉吸引力的相关广告素材,在恰当的时机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,从而促成转化。
- 对话式体验:对话式体验式一项基于聊天的新功能, 类似ChatGPT的界面, 旨在将您的专业知识与Google AI 技术相结合,加快搜索广告系列的制作速度。它是一个互动工具,可以帮助您更轻松地生成所需的文字和素材,
Google宣传这些AI功能能帮助广告主降低广告成本、提高ROI,并减少手动优化的工作量。然而,许多广告主在实际使用中发现,尽管AI工具越来越智能,他们的广告投资回报率(ROI)却不升反降。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?接下来,我们将结合用户反馈、专家分析和AI工具的局限性,深入探讨这个问题。
01
AI智能竞价:中小企业“慎用”
在Reddit上,用户hanks分享了他亲自测试智能竞价的经历,结论让他大跌眼镜。他原本使用的是 手动CPC(每次点击手动竞价),后来在谷歌广告经理的建议下,尝试将两个广告系列切换到了 “最大化转化价值”(Smart Bidding的一种)。为了这个实验,他在 8个月内投入了2万美元,本以为AI能帮他优化广告支出,带来更好的ROI,结果却完全相反——
总转化价值下降了24%
广告总成本反而增加了10%
也就是说,他花的钱更多了,但获得的转化反而更少。换句话说,Google Ads的智能竞价帮他“优化”的结果就是: Google赚得更多,他亏得更惨。对此,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被“忽悠”了,随后果断撤回,重新改回 手动CPC,打算自己掌控竞价。
问题根源:
AI工具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转化量才能有效运作。对于中小型广告主来说,数据积累不足可能导致AI的优化效果大打折扣,甚至适得其反。
Google的AI可能更适合那些每天有大量数据输入的广告账户。因此,提醒小预算的广告主要谨慎使用智能竞价,否则很可能会经历和他一样的“翻车”体验。
众多案例无疑给了许多广告主一个警示:不要盲目信任Google的AI竞价,先做小规模测试,避免“花钱买教训”。
智能广告活动需要两周、三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,才能超越手动竞价策略的表现。这需要时间。
此外,AI并不是一种‘设置后即可放任不管’的解决方案。你不能假设AI总是会为你做出最佳决策。你必须设置好‘护栏’,查看广告表现报告,分析受众 ,并设置排除条件,确保你触达的是正确的人群。因为AI并不总是能为你找到合适的人群,尤其是在B2B领域,我们处理的是潜在客户生成。它可能会为你带来大量的潜在客户,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客户都是高质量的。
02
生成式AI提高的“数量”而非“质量”
类似ChatGPT的Dalle E, Google广告的的AI功能能够根据广告主输入的提示词生成图片。但 Google 的 AI 更进一步,它可以结合广告系列的整体背景,生成更符合广告主题和目标的图片,而不仅仅是单独生成一张图片。除了图片生成,Google 还让 AI 提供广告文案建议,例如自动生成广告标题、描述、关键词,从而帮助广告主更高效地优化广告内容。与传统的响应式搜索广告(RSA)从落地页提取内容不同,Performance Max 的 AI 能够基于广告投放目标和整体背景,创造新的广告文案,让广告内容更加精准且富有创意。
对于小型企业或资源有限的广告主而言,生成式 AI 能够减少因缺乏创意素材而错失广告优化机会的情况。
由于门槛的降低, 广告主会更加乐于投放广告,这显然也是Google 愿意看到的。
但是生成式AI生成的素材,图片,文字真的能帮助到广告主优化广告,提高ROI吗?
如果数量是你的追求,那么答案是肯定的。但如果你追求的是质量,
尽管 AI 可以快速生成图片、文本等内容,但它仍然存在很多限制,尤其是在品牌定制化和创意深度方面。例如,AI 可能难以理解一些极具行业特色的品牌表达,或者在生成图片时出现偏差,导致结果不符合品牌调性。
其次,在 Google Ads 中,AI 生成的图片无法像设计师那样精准调整布局和尺寸。对于某些广告形式,AI 生成的图片可能无法完美适配。
换句话说,如果你对广告素材有高度定制化的需求,还是得依赖专业的创意团队,而不是完全依赖 AI。
有时会AI会让我们过度生产,追求数量而非质量。这正是AI让营销比以往更糟的地方。
总结
AI在营销中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,也并非万能解决方案。设置AI驱动的广告活动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尤其是在处理复杂需求时。此外,AI并非“设置后即可放任不管”的工具,成功的实施需要持续的优化和人工干预。营销人员必须保持警惕,设置合理的“护栏”,并通过实验和测试不断调整策略,以确保AI真正为业务目标服务,而非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
当AI被当作完整的解决方案而非战略工具时,它可能会让营销变得更糟。
本文出自:智上,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:出处和链接。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