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1年,一位“倒爷” 听到一个消息:正在面临解体危机的前苏联准备卖飞机,但找不到买主。
他打听到四川航空准备购进大飞机,于是找到川航,
单此一笔,就赚了八千万到一个亿。
这个人就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牛的倒爷,名叫“ 牟其中 ”。
为什么在以前的中国,盛产倒爷?
温州的服装拿到东北批发城去卖就能发家; 无数现在的老板起家就是源于深圳华强北开了一个电子档口;
地王大厦高大上的办公室里其实是一些常年靠着”空手套白狼“的外贸空壳公司。
外贸的本质是“信息差”
”信息差“就是你知道的别人不知道。在买方和卖方之间有一道”信息墙“。 外贸公司就是掌握所有信息能够打破信息
墙的人。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, 靠信息差赚钱很容易。
由于外贸跨越了国界,跨越了语言,信息墙够深, 在过去,做外贸,那就是捡钱。
获取的信息越早,越快,就越赚钱。 所以以前把倒爷看做“投机”。 机不可失, 失不再来。
第一波的人都能够实现暴利。
早期参加国际展会, 注册阿里巴巴金牌会员, 在华强北或新亚洲开档口的都发了财。
2013年以前,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卖家可以在亚马逊上开设卖家账号,上传产品,
于是早期进驻的卖家靠着大量的上传各种品类的产品,闷声发大财。
实际上赚的也是国外与国内“信息差”的钱。
而现在这个“信息墙”越来越薄了。
信息爆炸了!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!!!
所有外贸公司都在参展。 导致参展带来的订单现在局指可数, 客流量越来越少;
所有同行都去做阿里国际, 导致有效询盘少,而且都是小订单, 没利润;
所有工厂都开设了外贸部,自己做Google seo,导致关键词越来越贵, 外贸公司根本没优势。
所以外贸越来越难做了。
以前一个人,夫妻档就可以开一个外贸公司, 做大了开工厂, 形成工贸一体, 随着跨境的流行,近几年就又从
线下转到线上, 做起了跨境电商B2C。
这种成长路径在当今不是说不可能, 但是时间成本太高了。
可以说单纯的买卖模式已经没有出路。

要想让“外贸”旧貌变新颜, 华丽转身, 就要突破常规的做法。
主动发现商机,建立自己跨境品牌
思维必须要转变。
如果你还是保持着: 根据产品,去找客户,那么当今的市场你肯定找不到客户。 为什么?
因为你手上的产品肯定都是毫无差异化的产品。
作为刚创业的小公司, 根本也拿不到价格优势。
拿着毫无竞争力的产品去谈客户,机会几乎是0 。
如果你去观察现在市场上做的好的品牌,会发现这些品牌提供的产品都是在深入洞察用户,分析市场后,定制化出
来的产品。 而这些品牌在采购产品的时候, 是不会通过贸易商的,他们会直接找到工厂, 做深度合作。
大的采购商轮不到你, 新崛起的品牌也不会从贸易商采购,怎么办?
所以大势所趋的是:贸易商需要转型到建立自己的品牌,学会洞察用户,主动发现产品需求。
时代的变化并不会让商机缺少, 只是缺少一只善于发现的眼睛。
如果不去深入洞察用户,分析市场,绝对想不到定制化手机壳会是一个年销售额几十亿的生意,
也绝对想不到原来一条简简单单的“狗绳”就能养活一个企业。
深入市场分析后, 就会发现原来信息差还有这么多, 这个信息差只有自己掌握。
既然我们自己都已经有能力去发现商机, 那么不去建立自己的品牌,还等什么?
到这里会有人想说“ 做传统贸易, 客户先打钱给我, 我在把款付给工厂, 不用垫钱, 风险小, 而自己做品牌,
什么都要操心, 产品开发要操心, 现金流压力大也痛苦, 售后还要负责“
这里我想说的是, 在中国一直有一句古话,叫“富贵险中求” 。
更何况有很多很多途径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, 比如产品的idea阶段,就可以先做海外众筹, 试探市场反应, 收到
钱后,才开始大规模制造。 再比如C2M 模式, 通过自建D2C独立站, 定制化产品, 让客户先付款,即有很好的
现金流, 又不备库存, 按需生产。
现在”钱从来不是问题“ 。 只要商业模式好, 跑的通 ,大把投资机构会主动找上你。
总结:
对于很多初次创业的人, 外贸是门槛最低的模式。 但如果拿着毫无竞争力的产品去碰运气, 还不如把时间用在
后期回报率更高的自有品牌上。
对创业商务模式感兴趣的朋友, 请关注下一期《 通过D2C商业模式做外贸》
本文出自:蔡叔,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:出处和链接。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。